查看原文
其他

除了马云,这些大佬早就瞄准传媒业!产业巨头如何改造“不良资产”? | 全媒观

2015-12-15 腾讯传媒 全媒派

最近,马云收购《南华早报》的消息已经引来种种猜测和揣度,但其实,这些年资本和媒体联姻早就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大佬们在收购上有哪些考虑?被资本改造后的媒体经营状况如何?




本文由腾讯旗下产品“全媒派”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授权合作请联系quanmeipai0321@qq.com


通富人喜欢汽车、游艇和私人飞机,“科技”富人热衷于探索太空、改变基因,但现在,他们喜欢养一家报纸,既作为“喉舌”,也算是回报社会。先回溯一遍这些年被资本收购的媒体。


2015年12月
阿里巴巴集团宣布与南华早报集团达成协议,收购《南华早报》及其集团下的其他媒体资产。
2014年7月
由任德章创建的本汇资产牵头,本汇鲸媒体投资有限公司以3亿美元收购财经杂志《福布斯》大部分股权。
2014年3月
巴菲特麾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以14亿美元接收格雷厄姆控股旗下位于迈阿密的电视台WPLG。
2013年10月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以2.5亿美元现金收购《华盛顿邮报》。
2013年10月
eBay网创始人皮埃尔·奥米迪亚投资2.5亿美元创办一家“以支持独立记者为核心使命”的媒体。
2013年8月
美国波士顿红袜棒球队所有者约翰·亨利以7000万美元收购《波士顿环球报》和其他新英格兰媒体集团资产。
2012年3月
Facebook联合创始人克里斯·休斯对《新共和》杂志大部分股份进行了收购。



事实上,虽同为收购,但出发点各不相同,大体可分成以下几大流派:


资本“砸向”媒体大佬收购,看兴趣也看能否赚钱


用钱砸媒体,如何砸得精准,砸得有回响,砸得高科技和有逼格,这就真的要和这些大佬们好好取经了。


走心派:奥米迪亚投资独立记者揭弊项目


像eBay创始人奥米迪亚这样任性的投资人可不多。如果不创办电商网站也许他会成为一个很出色的调查记者,多年来,奥米迪亚向许多曝光政府行为、揭露金元政治的组织提供过资金支持,并办过多家商业媒体,对作为第四权力的媒体,奥迪米亚内心是有情结的。



图为eBay创始人奥米迪亚


“新的媒体平台将支持并鼓励记者探寻真相。”奥米迪亚这样评价自己的项目,他试图将监督政府的兴趣爱好与媒体的商业利益结合在一起,于是他以高价从《卫报》挖来在“棱镜门”中大出风头的格林沃尔德,并且招募大量业务能力出色的独立记者从事“揭弊”报道,可见他在内容上的野心。


据报道,奥米迪亚对这款媒体创业项目的总投资达到2.5亿美元,要知道为1200名记者发工资的美国《纽约时报》,每年的编辑部预算也不过2亿美元左右。



图为格林沃尔德


但是,你不要以为情怀就等于赔钱哦,要知道这背后的运营者可是成功创造了电商帝国的eBay创始人。奥米迪亚本人对这个新的媒体项目的期许是能够实现监督政府的同时顾及商业利益。和他有相似的是Facebook的联合创始人克里斯·休斯。


兴趣派:克里斯·休斯收购《新共和》


休斯是Facebook联合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积极的政治活动者。2008年出任过奥巴马的在线竞选策略顾问,一手将这位网络总统送进了白宫。


收购《新共和》杂志第一时间,休斯对自己的这次动作做了解释:“在《新共和》的下一个时代,我们将会积极地适应最新的信息技术,同时致力于办一份严肃的杂志。我们将会讲述最重要的政治和艺术新闻,并提供《新共和》一贯擅长的缜密分析。我们将会向我们的领导人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分享具有突破性的新思想,以及对于政治和文化现状提出新观点。”



图为当起“主编”的克里斯·休斯


休斯解散了原来的编辑部,自己当起了主编,而且全权掌管编务,这与他哈佛大学文学和历史的背景不无关系。除了兴趣上的原因,由于《新共和》杂志是一份自由主义的刊物,这与休斯的价值观非常契合。



图为如今的《新共和报》主页


以上两位是非常典型的将理想主义与商业利益结合在一起的典范,下面我们还是要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谈谈投资媒体金主们的最大流派:财务流派,他们最关心的是商业上如何价值最大化。


前瞻派:贝索斯、巴菲特的生财之道


与休斯和奥米迪亚不同的是,像巴菲特和贝索斯这样典型的生意人,他们对于媒体的投资和收购,是因为他们很看好这项生意,而且对自己的盈利能力充满了信心。


巴菲特:“某些”传统媒体也盈利


从2012年底到2014年,美国超过60家报纸(包括《坦帕论坛报》、《里士满时讯报》等),都被巴菲特收购。公开资料指,这几十家报纸交易巴菲特总计投入超过3亿美元。巴菲特看好社区报,这一点几乎是不言自明的。在巴菲特眼中,社区报纸意味着低价广告,当地的大型百货商店、杂货店打折,社区报纸是他们最有效的广告投放渠道。



巴菲特与media general交易当天


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全美发行量在5万份以下的小报总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均是大报的3倍,在纸媒普遍被唱衰的今天,这些社区报活得还不错。


贝索斯:转型数字媒体才是出路


自从2013年作为美国三大报纸之一的《华盛顿邮报》被贝索斯收购之后,在转型数字新闻方面成绩显著。贝索斯投资眼光一向老辣,他所奉行的商业准则中,最重要的就是“看重长期收益”。他曾预言,“20年后将没有纸媒”,因此,在外界普遍不看好其买下收入连续7年不断下滑、亏损止不住的《华盛顿邮报》时,作为“传媒新人”的贝索斯曾抛出一句话:“我不懂报纸,但我懂互联网”。



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


接手《华盛顿邮报》之后,贝索斯进行了一系列数字和经营改革,包括扩充技术、营销团队,革新发行方式等等,而通过这一篮子举措,《华盛顿邮报》迎来了发展历史上的第二春。至于何时盈利,事实上,贝索斯根本不着急,除了“不差钱”以外,花了7年才真正盈利的亚马逊也证明了他的耐心。


喉舌派:约翰·亨利收购《波士顿环球报》


22年前,纽约时报花天价11亿美元买下《波士顿环球报》,创下美国报业史收购最高纪录。20年后,纽约时报集团以7000万美元变卖给了利物浦足球俱乐部的拥有者、美国亿万富翁约翰·亨利。这份报纸最近十年读者流失近一半,如果不是亨利的收购,恐怕将成为纽约时报的一个资金黑洞。



图为如今的《波士顿环球报》主页


约翰·亨利是英超俱乐部利物浦队的老板,同时还拥有美国职业棒球豪门波士顿红袜。这名以期货交易起家的富豪,在其发迹史上找不到任何与传媒有关的交集。《波士顿环球报》将亨利形容为一个“性格低调,但一贯敢于一搏”的人。而亨利在一份声明中则这样说:“这样一个繁荣、有活力的地区,需要一份强大、可持续的《波士顿环球报》在社区长远的未来扮演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图为约翰·亨利


7000万美元对于亨利来说是九牛一毛,但是因此带来的个人形象和社会声誉上的价值要远远大于这份报纸在生意上的价值。这几乎是和做慈善一样的出发点。


其实,这些资深投资人购入传统纸媒除看重后者的潜在盈利能力外,更多是青睐其包括控制社会话语权在内的附加值。不过这些大亨的经营路径却不尽相同——贝索斯侧重将纸媒与网络相整合,巴菲特看重地方刊物长期形成的沟通当地社会各界人士的资源,亨利看中的则纯粹是个人社会声誉上的增益。


在投资媒体上,金主们各有各的任性,但这任性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来看看被大佬们收购后的媒体的经营状况和他们都有哪些变化。


媒体造血能力飙升经营理念变革,变现路径多元


从国外大佬们的经营状况来看,资本催生的转型效果是巨大的。包括《华盛顿邮报》、《新共和报》在内的报纸清一色扭转了连续多年的颓势,自身造血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与其说资本是一剂强心针,不如说彻底革新的经营理念才是起死回生的妙药。


革新一:互联网思维


被收购后的《华盛顿邮报》,才开始真正拥抱互联网。今年10月,《华盛顿邮报》访问量已达6690万,击败《纽约时报》(6580万),同比增长近59%。《华盛顿邮报》在贝索斯——这位电商大鳄的注视之下,开始重拾往日荣光。在这之前,这份老牌报纸连续七年唯一的增长就是用户流失量。而这些成绩的背后,正是贝索斯典型的互联网运营手段。



图为贝索斯发布手机端和平板端产品


一开始是网上内容采取免费策略,通过网站、桌面和移动端,将内容分发给大约300家本土订阅机构。此举的目的是增加网站流量,并且可以收集更大规模的用户数据。借力亚马逊平台,《邮报》将收获5000万美国用户,未来很有可能再增加4000万国际用户。


从免费培养用户,增加流量到之后的流量变现,内容收费,完完整整的一条互联网经营线路。而同样是互联网化,休斯则是另一种思路。


休斯将内容电子化,收费观看;而纸质版则更精致,可做“收藏”之用。一年之后,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时政杂志发行量恢复了原有水平,员工增加了一倍。



《新共和报》新媒体版本


一个走大流量大报平台路线,一个走小而精的差异化路线。但相似的是,报纸都因为互联网基因植入而再次焕发生机。


革新二:彻底数字化


除了经营上的互联网思维,在内容编辑上,这些被金主选中的媒体也经历了一次变革。以《新共和》杂志为例,这家历史悠久的老报纸,居然是首个应用Spokenlayer技术的新闻网站,这种技术可以为网站当中的每个故事都提供音频阅读版本。



《新共和报》的一则可听新闻


而《华盛顿邮报》的数字化改革更是可以作为行业范本。开发“彩虹”项目,一次只展示一个故事,让手机端的浏览也能有纸质杂志体验,而且通过产品优化,页面加载速度提高了85%。如今《华盛顿邮报》的数字新闻消费增速超40%、移动端读者增长近70%。



《华盛顿邮报》彩虹项目


数字化是不争的趋势,即便是巴菲特这样对报纸本身有情结的投资者,在收购media general旗下大批报纸之后也采取了一系列数字化的举措。比如采取press+订购技术,且发力推进报纸转型为广告和数字媒体。调查称,被收购的当年,它们就产生了约3000万美元的税前盈利。


资本砸向媒体,背后反映了整个传媒产业的变革。深究其产业力量,除了媒体行业间的并购整合,最引人注目的是非传媒行业企业的资本整合,收购目的为内容资源。国内亦是如此。


传媒业整合是综合性整合,资本成为整合的主导力量,而媒体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我们反倒可以期待资本入驻的媒体能够成为搅动整个信息市场的那条鲶鱼。


...

点击图片阅读我们的推荐


华盛顿邮报“卖身”亚马逊CEO逾两年, 贝索斯如何点石成金?


点击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长期加班 | GoPro转型 | 社交媒体 | 记者薪水 | 大神公关稿 | TED演讲 | 高温天 | VOX | 二战电影 | 美食剧 | FT易主 | 电竞主播 | 媒体团灭 | 秘密花园 | 卫报 | 华尔街日报 | 本土港媒 | 创业公司死法 | 新视野号 | Vice纪录片 |

点击阅读原文或点击头像查看历史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